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今年以來,全縣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系列會議精神和新發展理念,經濟社會呈現平穩有序、質效提升的發展態勢,現將完成情況匯報如下:
一、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
今年以來,我縣經濟穩步提升,前三季度地區生產總值達440.42億元,同比增長11.6%,增速較去年同期增長8.6%,較疫情前同比增長3.9%,比“十三五”時期平均增速高4.5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25.02億元,同比增長19.9%,增速較去年同期增長19.6%,較疫情前同比增長18%,增速比“十三五”時期平均增速高25.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35%,增速較去年同期增長30%,較疫情前增長24.4%,增速比“十三五”時期平均增速高25.2個百分點;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24元,同比增長11.6%,增速較去年同期增長6.1%,較疫情前同比增長2.9%,增速比“十三五”時期平均增速高約2.2個百分點。總體來看,主要宏觀指標處于合理區間,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統籌推進,居民收入持續增加,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二、起步之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成果
(一)堅持轉型升級,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工業經濟擴量提質。前三季度,全縣實現工業開票銷售378億元,同比增長35.34%,其中:高端紡織、綠色家居2個主導產業實現開票銷售203.12億元,同比增長28.33%,食品飲料、電子信息、醫療健康3個優勢產業實現開票銷售41.16億元,同比增長5.4%;規上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分別增長35%和21%。2個列省重大項目完成投資34.2億元,69個列市重大產業項目完成投資239.1億元。大力實施“5321”培育工程,竣工10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21個,新增開票銷售超2000萬元企業64戶、超億元企業15戶、超10億元企業2戶;超千萬元技改項目已竣工33個,完成省級以上新產品新技術研發任務41個,新增三星級以上“上云”企業45個。
服務業發展提質增效。扎實推進現代服務業“三大計劃”,前三季度完成服務業增加值207.94億元、同比增長11.4%,占GDP比重47.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4.54億元,同比增長21%。28個列市服務業重點項目完成全年投資任務的99.31%。著力推動生態旅游發展,成功舉辦桃花節、月季展覽會等,愛園鎮果園村、穿城鎮磚井村獲評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積極開展星級鄉村旅游點、省級休閑觀光農業精品村等創建,旅游業總收入16.32億元,同比增長78.2%。完成電子商務交易額215億元,實現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主營業收入7.6億元,房地產開發投資48.15億元,同比增長2.2%,商品房銷售面積超12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9%。
現代農業穩中更優。三季度,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7.68億元,同比增長3.6%。全縣糧食總產量達58.25萬噸(其中:稻谷30.88萬噸,小麥27.37萬噸),同比增長約1.21萬噸,糧食播種面積125.55萬畝,同比增長約1.1萬畝,各類糧食收儲達14萬噸。建設高標準農田7.6萬畝,培育家庭農場1667個,新開工農業重大項目40個,村均集體性經營收入達28.9萬元,增速15.6%。“中國好糧油”行動示范縣建設成效顯著,優質秈米種植面積達5萬畝(其中:穿城3.8萬畝,盧集1.2萬畝),“泗陽秈米”品牌已入駐京東、天貓網上旗艦店,并在全國5個省市開設直營店。食用菌、水餃產業快速發展,華綠生物成為全市首家A股上市農業企業。
(二)堅持提升內涵,城鄉面貌顯著改善
城市功能不斷增強。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架構,推動城市精細緊湊發展。健全教育、文化、養老、休閑等配套功能,豐富城市內涵,持續推進老舊片區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完成房屋征收54.6萬平方米。淮海東路、巢湖路等6條道路開工建設,新增雨污分流面積3.5平方公里,新改建公園綠地10.8萬平方米。
鄉村面貌全面提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村容村貌改善、道路提檔升級、農村“廁所革命”、農房改善、垃圾污水治理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施自然村環境整治122個,清理農業廢棄物38噸,133個行政村農房安全隱患排查率達100%。新竣工農房項目1434套、搬遷改善農戶2771戶。
生態建設成效顯著。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大力推進PM2.5和臭氧濃度“雙控雙減”,新建污水管網38.6公里,14個鄉鎮污水廠收歸國有公司管理,行政村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到72.6%。清退洪澤湖圩區5.6萬畝,恢復自由水面4.7萬畝,捕撈漁船退捕率100%。推動企業綠色發展,12家企業開展“綠色標桿示范企業”創建工作。
基礎設施推進有力。267省道莊圩至王集段、城區段、王集至宿淮鐵路段、347省道發展大道段等工程穩步推進,錢愛線上跨新長鐵路立交橋已建成通車;沭泗線與343國道交叉口、王穿線改建等工程加快推進,農村公路提檔升級24.73公里。
(三)堅持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日益提高
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前三季度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26542元,同比增長11.5%,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6494元,同比增長12.1%;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提升至190.81元/月,較去年同期提高17.13元。實施“樂業泗陽”就業創業“春風行動”,累計為重點企業輸送上崗人員2588名,城鎮新增就業5766人。持續改善人民生活,推進新增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先后將2908名被征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累計為13564名被征地農民發放養老補助金5325.19萬元。
社會事業逐步完善。堅持文化惠民,常態化、規范化開展“文化三送”。提高社會保障,增加社保覆蓋面。上半年企業職工“五險”新增9133人次,累計發放低保金1.2億元,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繼續提高。推進12349居家服務網絡建設,69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實現線上線下交互融合,累計為全縣3.1萬名老人提供日間照料及助餐、助潔、助醫、助行“四助”服務,完成居家適老化改造400戶。
公共服務不斷提升。100項為民辦實事有序推進,全縣成型幼兒園89所,省、市優質園占比94.3%。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水平達標率88.73%。啟動泗陽中等專業學校創建省職業教育領航計劃學校,泗陽成子湖中等專業學校、桃源路中學、相文路中學、淮海路中學等4所學校建成投用。大力實施“健康泗陽”工程,著力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已形成覆蓋城鄉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強化重大疫情防控基礎能力建設,完善醫療物資應急儲備機制和應急應變能力。推進智慧醫療建設,開展家庭醫生電子簽約、平臺提供門診和遠程醫療服務。推進民主法制和社會治理體制改革,實施掃黑除惡及平安建設聯創專項行動,圍繞創建省級安全發展示范城市目標,壓緊壓實安全生產責任制,人民群眾安全感滿意度穩步提升。
(四)堅持改革創新,發展活力不斷釋放
聚焦“四化同步”集成改革。以306項重點改革事項為抓手,加速推進我縣“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先行區建設。圍繞“四化”融合發展,大力實施產業轉型升級、科技體制改革等“四項工程”,大力發展城市信息化產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數字化智能化均等化。大力實施5G無線網絡工程。深入開展黃河故道生態富民廊道改革試驗區建設,推動基層“三整合”改革向縱深發展。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互聯網+政務服務”,在全省率先推出“融E退”電子退稅項目,圍繞“全省一流、全國知名”目標,開展“跨省通辦”,開發“智慧接件平臺,全力打造“泗易辦”政務服務品牌。
強化資源要素創新。大力實施科技創新“三行動、三工程”,促進縣域經濟增長由資源資本依賴型向科技創新驅動型轉變,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小升高”行動和樹標提質計劃,新增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60家,前三季度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66.38億元。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前三季度全縣共爭取到策應扶持項目467個,資金共計78.17億元。深化“一區多園”改革試點,吳江(泗陽)工業園核心區啟動建設,獲批省級特色園區。
深化對外開放融合。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及長三角一體化等重大戰略,全方位發展開放型經濟,實現對內對外開放互促并進。注重外引內培相結合,加快南北共建園區建設,加快推進“高鐵經濟”謀劃布局。前三季度實際利用外資8129萬美元,完成進出口總額6.81億美元。
總體上看,全縣經濟社會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良好勢頭,但在計劃執行過程中仍存在產業規模不夠大、項目發展質態不夠優、民生服務保障不夠強等一些困難和挑戰。對此,需要我們深度研究、統籌把握,在下一步工作中加以解決。
三、存在問題
總體來說,2021年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穩定恢復,符合預期,實現了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的目標,但也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一是主要經濟指標增幅放緩。三季度,在列統的26項主要經濟指標中,我縣有10項指標增速排在全市中下游,其中地區生產總值、工業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等指標增幅全市排名靠后。二是經濟規模總量不大。當前我縣工業經濟總量不大,產業規模偏小,產業質態不優,新招引的重大產業項目還不夠多、新興產業較少,缺乏具有強大帶動力的龍頭旗艦型項目。科技創新驅動不足,特別是產業技術創新難、優秀人才數量少等短板更為突出。
2.企業發展困難增多。一是企業招工難。我縣紡織服裝企業數量快速增長,用工需求與本地工人數量供給出現“矛盾”,且同行業之間競爭激烈,員工流動性較大,用工成本高。二是部分原材料價格漲幅較大。受國家環保政策趨緊和國際國內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影響,今年以來,有色金屬、煤炭等多種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行,企業生產經營壓力較大。三是物流費用偏高。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影響,國內大部分港口集裝箱貨柜緊張,海運費用急劇上漲。四是能耗“雙控”導致部分企業停車限產,而為了保障生產線正常運行,企業仍需要支付輪休員工工資,增加企業運營成本。
3.公共服務質量不優。一是教育水平有待提升。農村中小學“空心化”現象仍然存在、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凸顯、教師隊伍建設亟待強化。二是醫療服務供給有待優化。優質醫療資源配置不足、專業醫療衛生人才缺乏(我縣中高級職稱衛生人才占比僅為20%,低于全省30%-40%平均水平)、老年健康服務體系薄弱。目前尚沒有二級老年醫院,只有中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醫養結合機構床位數離實際需求還有很大差距。三是社會服務能力有待強化。養老、助殘等服務還需統籌發力。
四、下一步打算
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圍繞“三年進百強、五年達千億”奮斗目標和建設“千里運河最美縣”美好愿景,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狠抓項目建設不放松、推進產業轉型不止步、改善民生福祉不停頓,奮力開創“十四五”時期突破發展新局面。
(一)以推進重點改革為關鍵,擴大改革創新成果。推進“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堅持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產業和科技作為有機整體,加快集成改革,補齊發展短板。推進黃河故道生態富民廊道建設,突出大田大長廊、大湖大林海的農業生態資源,堅定農文旅融合發展方向,做強“古桃源”文化,打造“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樣板區。放大“一區多園”改革試點效應,堅定不移抓好“三區同創、六園共建”,高標準推進省級智慧園區建設,力爭“十四五”期間創成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省級高新區,打造省級南北共建特色園區先進樣板。以打造全省最優營商環境為目標,以便利群眾辦事為導向,全力推進“一件事一次辦”。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極簡審批”走深走實,全面推廣重大產業項目“承諾即開工”制度。常態跟蹤企業訴求,建立“四個一”政企溝通機制。嚴格落實各項惠企助企政策,加大“企業全生命周期審批賦權”力度,推進規范執法和服務水平提升,進一步打響“泗易辦”政務服務品牌。狠抓科技創新主體培育、載體平臺建設工作,力爭“十四五”期間創成省創新型示范縣。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小升高”行動和樹標提質計劃,加快推進中林加速器等科技服務業重點項目。強化科技綜合體對產業平臺的支撐,加快高新區科技創新綜合體、農業產業園微生物科技綜合體等4家綜合體建設,力爭把聯炬智慧城打造為市級地標式科技綜合體。
(二)以攻堅招商引資為抓手,推動重大項目建設。突出項目為王、投資為要,不斷提升招引項目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圍繞“2+3”主導產業體系,強化補鏈、強鏈、延鏈精準招商,充分發揮“1+555”招商服務體系功能,確保今年新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00個、10億元以上項目30個。壓實項目幫辦服務職責,強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堅持“兩觀摩兩推進”和領導掛鉤會辦機制,實行要素跟著項目走,推動生產要素向重大工業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集聚,形成全方位的要素優先保障機制,全力推動芮邦科技等一批重大項目盡快投產達效,確保今年通過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450億元、新竣工項目完成投資310億元、納稅超千萬元企業達25家以上。
(三)以暢通產業循環為重點,壯大實體經濟實力。突出工業強縣特色發展。大力推進“5G+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爭創省級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和省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力爭“十四五”末規上企業上云實現全覆蓋。緊盯千百億級產業培育目標,加大“5321”工程推進力度。全力培育一批龍頭骨干型、創新驅動型、優質成長型企業,推動工業經濟總量擴張和質量效益提升。“十四五”期間打造高端紡織、智能家居和綠色食品3大頂天立地的百億級產業,爭取工業開票銷售、增值稅實現“兩個翻番”。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進一步圍繞“223”產業矩陣和“四個三”空間布局,加快農業“接二連三”步伐,推動強村富民創新發展。強化黃河故道沿線項目招引建設,探索農業產業“鏈群長制”抓好農業招商,確保今年引建農業重大項目10個以上。著力推進國家數字農業試點工作,提升農業產業能級,構建工農互促的新格局。創新農業發展模式。探索發展工廠農業、旅游農業、電商農業等新業態,建好“泗陽優品”垂直電商平臺,持續放大“食在泗陽”區域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實現農業“線上線下”聯動發展。強化農業龍頭企業、集體經濟組織、家庭農場等主體的聯動協作,構建帶農惠農的利益聯結機制。力爭在“十四五”末農業主導產業綜合產值突破240億元、增速達10%以上。提速發展現代服務業。突出服務業重點項目引領作用,加快推進吾悅廣場等28個列市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確保服務業重大項目早日投產達效,形成服務業重大項目開工一批、在建一批、投用一批、儲備一批的良好態勢。發展商圈經濟、樓宇經濟、夜間經濟等城市系統經濟體系,完善城市商業功能,豐富城市商業業態。在文旅融合、文創融合上精準發力,加大桃源故城、淩城遺址等文化遺存保護開發,推出一批具有運河特征、泗陽特色的重大文旅融合項目、文旅載體,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我縣現代服務業提供有力支撐。力爭“十四五”末,現代服務業增加值突破400億元。
(四)以提升城市品質為目標,推動城鄉共同發展。完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增強城市運轉韌性。加快推進“一橋一路”建設,持續開展縣道維修和農村公路提檔升級,推進267、347等重點省道建設和綜合交通樞紐等重大項目建設,優化“公鐵水”聯運的城際運輸網絡。加強信息現代化建設,豐富大數據基礎服務平臺功能。加快5G基站建設,推動5G網絡全域深度覆蓋。優化城市空間利用,提升城市功能和景觀風貌。以城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5分鐘便民服務圈”等為目標,持續抓好老舊小區改造、農貿市場提升改造等重點城市功能性改善工程。努力提升鄉村生活品質。發揮王集、新袁兩個小城市連接城鄉的重要載體功能,匯聚城鄉要素資源,切實推動鎮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房改善長效機制,開展“農房項目品質提升年”,王集、新袁確保在“十四五”期間完成全域農房改善任務。狠抓人居環境治理,加快河道清淤、控源截污、污水管網建設,努力提升美麗鄉村居住品質。強化社區綜合管理,全面提升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質量。扎實開展鄉村振興示范鎮、示范村創建,確保2025年實現示范鎮全覆蓋,建成示范村100個以上。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進美麗泗陽建設。加快推進城鄉綠色化覆蓋,打造特色鮮明、亮點突出的森林生態體系,爭取在2023年創成國家森林城市。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嚴格落實能耗“雙控”,加強“兩高”企業整治,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淩湖和龍窩潭生態緩沖區建設,增強城市生態承載能力,統籌推進重點污染物監測、處置能力建設,實現污染防治能力系統化、標準化和現代化,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譜寫幸福泗陽新篇章。堅持把“富民增收”放在第一位,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擦亮“樂業泗陽”品牌。充分釋放“泗陽人才30條”活力,持續推動“三聚三助”就業創業強基工程。促進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持續優化,“十四五”末家庭年可支配收入中等群體比例力爭達到50%。啟動泗陽教育高品質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教育信息化、智慧校園建設工程。深化與南通地區教育合作交流,實施名校創建工程。持續擴大城鄉教育優質資源供給,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優質資源均衡發展。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十四五”末全縣優質學校占比超90%。推動“健康泗陽”建設,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加快“互聯網+”智慧醫療建設步伐,進一步完善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體系和縣級疾控體系。加快推進腦科醫院、康達醫院急診綜合樓等醫療設施建設,強化現有醫療資源。充分整合醫療、養老、助殘、婦聯等資源,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進縣鄉村三級社保服務體系全覆蓋。健全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推進醫養康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推動縣鄉養老敬老院向區域養老服務中心轉型,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育。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公益性藝術培訓、全民閱讀等活動,不斷豐富廣大市民的文化體驗。常態化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建立健全疫情防控體系,加強物資儲備和人員配備,嚴格落實外防輸入、內防疏漏各項舉措,全力推進全民新冠疫苗接種,堅決守護好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