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野代表:
您提出的“加大農村農業污染治理力度的建議”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近年來,縣農業農村局認真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省市《關于做好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緊緊圍繞縣政府民生實事、人居環境改善、鄉村振興及重點工作建設,積極開展畜禽養殖專項整治、農業污染治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農藥化肥減量行動等生態環境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全縣農村農業污染治理情況
為解決農業污染治理,保護全縣農業生態環境,近年來,我縣高度重視農業污染防治工作,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及畜禽養殖污染專項治理為重點,突出源頭治理、堅持多措并舉、強化常態監管,強力推進農業污染防治工作。截至目前,全縣大型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治理率達100%,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98.75%,農牧一體化養殖場占比達7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8.3%,化肥施用量比2015年削減5%,單位面積氮肥施用量下降15%左右,施肥用工量下降30%左右,農藥施用量實現零增長;全縣廢舊農膜回收率88.6%以上。泗陽生物質發電廠年消耗農林廢棄物30萬噸以上,其中消納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10萬噸;新建成的日處理500噸的垃圾焚燒廠,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處理率100%,并配齊保潔收集車輛、垃圾壓縮中轉車等設施設備,農村水質得到一定提升,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農村農業污染治理整體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二、存在問題
我縣在農村農業污染防治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實現了社會、生態、經濟效益多贏,夯實了我縣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但農業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污染源存在點多面廣量大,不僅涉及行業多,而且周期長、治理難、見效慢,還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
(一)農村農業污染防治難度較大。因農村農業污染具有分散性、隱蔽性、長期性、不易監測、難以量化等特點。我縣作為農業大縣,種植業、養殖業(畜禽、水產)較發達,農業污染分布面積廣,不確定性大,水質提升保護的壓力大。一是生態基礎差。省考斷面河道內環境保護基礎及生態修復設施仍然薄弱,水系循環不暢,自我凈化能力較差。近年來,雖然倡導建設生態氧化塘,但大多是因地制宜、就地改造、標準偏低,很難達到預期效果。二是種植成本高。雖然化肥農藥減量化推進和集中配送推廣取得明顯成效,但農民傳統種植習慣一時難以完全改變,特別是體量較小零星地塊的非種養大戶,大都因外出打工在收種時節回來搶工搶時,導致過量無節制地使用化肥農藥,減肥降藥工作依然任重道遠。水質持續“保優”難度不小。三是管理難度大。農業產生投入品存在種類多、產品多的問題,且進入農資市場的渠道多而龐雜,在市場監管和投入品使用管理上有相當大的難度。
(二)農村農業污染防治的意識淡薄。少數干部尤其是村居一級干部對農業污染的危害性缺乏認識,對農業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忽視農村農業污染危害性,重發展,輕環保,“先污染,后治理”現象時有發生;部分從事農業生產者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環保意識不強,法律意識薄弱,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盲目追求農作物高產,不科學使用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濫用化肥、農藥、薄膜,生活中垃圾亂扔、亂倒、亂堆放的陋習難以改變,認識不到農業污染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對人們身體健康的危害,沒有成為農業污染防治的自覺習慣,致使農業污染持續發展。
(三)農業污染防治機制不健全。由于農業污染種類多,面廣量大,涉及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住建、發改、水利、自然資源等多個部門,各部門大都各司其職,政府各部門分工協作的機制沒有完全建立,尚未完全形成打好農業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合力;農業污染監測和防治力量薄弱,鄉鎮街道和村局沒有相應的農業污染防治工作機構和人員,無法形成自上而下齊抓共管的局面,責任難以落實,不能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
(四)農村污染治理投入不足。長期以來,環境保護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落實主體責任,環保投入的主體是業主,因而農村污染防治投入很難落實,薄弱的基礎設施與日益加大的農村污染污染負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導致了農村環境污染的加劇。目前,農業污染防治除農藥集中配送、畜禽污染治理、秸稈還田利用,財政有少量投入,水產養殖凈化塘、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化肥替代有機肥、廢舊地膜回收等其他投入基本靠對上爭取項目資金開展相關治理工作。此外農藥包裝廢棄物面廣量大,涉及千家萬戶,回收和處置成本高,新固廢法出臺前明確只能由有資質環保企業進行處置,價格高達7000元/噸,地方財力也難以支撐。另一方面,農村污染點多面大量廣,歷史欠賬多,道路、溝渠水系、退水凈化塘、農村公廁、垃圾臺站、給排水管網、污水處理設施等嚴重不配套。目前,我縣鄉鎮、街道的污水處理廠已建成的由于缺乏資金,不能常態化投入使用,污水收集率和處理率較低,多元化投入機制尚未形成。
四、工作措施
加強農業污染防治工作,是事關社會穩定,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大事,也是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創建千里運河最美縣的需要。我們認為農業污染治理是一項長期、復雜和艱巨的工作,針對存在的問題,將制定以下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農業污染不僅破壞生態環境,影響農產品質量,而且危害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一是積極探索適合我縣農業污染綜合防治的監測防控體系。構建和完善農業環境安全評估體系、化肥農藥投入監測體系、農產品安全質量標準體系、養殖業環評監測體系等,力求農業污染防治有章可循。二是強化組織領導,實行目標管理。將農村農業污染防治納入各級黨政和相關部門目標考核,對污染情況嚴重、群眾反響強烈、防治不力的部門或責任人進行約談、問責,限期整改。三是加大督查力度。生態環境部門要統籌協調、農業農村、市場監管、水利、住建、發改、自然資源等單位及屬地鄉鎮、街道辦肩負起農業污染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責任。環保、農業、水務、市政等部門要采取聯合監督、專項監督和日常監督等多種方式,對養殖環保設施建設、污水處理運行、企業排污情況等進行檢查,對偷排漏排、環保設施不完善或擅自關停治理設施等行為及時督促整改,對典型環保事件,從嚴從重進行處罰。
因此,縣政府一是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示范帶動,整體推進,建立完善聯席會議制度,定期交辦會辦。二是要建立政府主導、政策引導、部門監督、業主負責的污染治理運行管理機制。三是要建立嚴格督查考核機制,把農業污染防治工作納入生態建設高質量發展目標考核,形成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一級對一級負責,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
(二)加強宣傳引導,提高公眾認識。一是充分運用電視、報刊、網絡等載體,廣泛宣傳法律法規,普及生態環保知識,大力宣傳先進典型,曝光環境違法行為,提高干部、群眾、業主的環保意識、參與意識及大局意識。二是將農村農業污染防治的相關要求、防治內容編制成冊,及時發放給農民群眾,同時通過文藝演出、“三下鄉”等形式,大力宣傳農村農業污染防治工作主要內容和工作動態,努力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增強全民農業資源環境,包括整個環境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讓公眾更多了解、更加主動、更加積極地參與到這項工作當中,而且做到主動自覺地參與。三是加強中小學生環保教育,開展“小手拉大手”,通過學生帶動家長影響社會。四是加強對職業農民的培訓,把農業污染危害和原因、“三品”認證系列標準和生產技術、生態環境保護基本知識納入新型農民培訓內容,強化環境憂患意識教育。建立完善農業資源環境信息系統和數據發布平臺。
(三)加強農業執法,強化投入管理。加強農業執法隊伍建設,提高農業污染監管和執法力度,切實加強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市場管理,建立統一的生產、銷售、使用檔案資料,有效實施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管理監控。嚴厲打擊制售和使用假冒偽劣、禁用投入品的違法行為。建立完善農田氮磷流失、畜禽養殖廢棄物排放、農田地膜殘留、耕地重金屬污染等農業污染監測體系,摸清農業污染的組成、發生特征和影響因素,進一步加強農業污染監測,實現監測與評價、預報與預警的常態化和規范化。加強農業環境監測隊伍機構建設,不斷提升農業污染例行監測的能力和水平。要采取聯合監督、專項監督和日常監督等多種方式,對養殖環保設施建設、污水處理運行、企業排污情況等進行檢查,對偷排漏排、環保設施不完善或擅自關停治理設施等行為及時督促整改,對典型環保事件,從嚴從重進行處罰。
(四)加強源頭治理,控制農業污染。一是大力推進省考核斷面周邊農業污染治理。加快推進農田退水氧化塘建設,加大畜禽(水產)養殖污染治理力度,鼓勵和支持采取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積極實施畜禽糞便、污水處理項目,確保糞污資源化全量利用。二是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大力培育家庭農場、農業大戶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穩妥推進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三是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采取激勵措施,鼓勵農民減少和控制農藥、化肥的施用量,廣泛使用農家肥、配方肥和生物農藥,推行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實施病蟲害統防統治適用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控制農業污染。四是加大推行農作物秸稈收儲離田綜合利用,加強農機、農技、農藝合作機制,探索秸稈深翻還田技術,激勵秸稈經營主體開展秸稈“五化”綜合利用。五是確保農村清潔工程正常運轉。做好農村垃圾清掃、收集、處理,對焚燒的碴土進行填埋。同時,積極實施經濟適用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方式和氮磷生態攔截技術,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長效管護體制。
(五)加大資金投入,提供資金保障。采取項目實施、資金扶持、財政補貼等方式,加大對農業污染整治。一是最大限度爭取上級關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農業污染防治、污水處理廠建設、農村連片整治等專項資金支持;二是有計劃、有重點地爭取測土配方施肥、農藥集中配送、病蟲害統防統治補助、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農業清潔生產示范、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膜回收等項目資金投入力度,逐步形成穩定的資金來源;三是探索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推動落實金融、稅收等扶持政策,完善投融資體制,拓寬市場準入,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引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和企業等參與農村農業污染防治工作。
泗陽縣農業農村局
2023年8月9日
聯系人姓名: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