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陽置縣始于周而定于秦,漢武帝元鼎元年因位于古泗水之北,始稱泗陽,泗陽悠久歷史,文化積淀濃厚。
秦朝:秦統一中國,施行郡縣制,在今泗陽境內設置凌縣(公元前221年),此為泗陽建城史發端。
漢朝:西漢時,凌縣改為厹猶。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建泗陽縣;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在泗陽、凌縣、于縣等地設置泗水國,國都設在凌城(今眾興鎮境內凌城村),歷123年五代六王。
南北朝:漢后戰亂頻仍,泗陽建置名稱多變,三國時期稱魏陽,晉置宿豫,南北朝時,宿豫縣屬齊北徐州,治在今泗陽東南境,泗水西側,淮水北面。
明清:唐改宿遷,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稱桃源縣,至明、清相沿七百余年,屬南京、淮安府。
民國: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宋教仁家鄉湖南省桃源縣名相重,復改稱泗陽縣。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春,日軍陷泗,縣城被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泗陽縣抗日民主政權建立。為適應戰爭形勢,泗陽與鄰縣部分地區分設泗沭、淮泗、泗陽、運河特區4個縣級民主政權。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運河特區撤,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裁淮泗入泗陽,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泗沭與泗陽合,基本恢復原泗陽縣建置,縣政府設于眾興鎮,隸屬淮陰專區(今淮安市)。
當代:1996年泗陽縣劃歸新設立的地級宿遷市管理,1999年底共轄7個鎮、21個鄉、4個場圃,共有607個行政村、13個居委會,4839個村民小組。之后共經歷5次區劃調整,第一次是2000年5月,桃源鄉、史集鄉撤銷并入眾興鎮,葛集鄉撤銷并入來安鄉,魏圩鄉撤銷并入王集鎮,黃圩鄉撤銷并入裴圩鎮,屠園鄉七個村并入洋河鎮,林柴場并入中揚鎮,果樹實驗場并入愛園鎮。第二次是2004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江蘇省委、省政府決定對宿遷市部分行政區劃進行調整,洋河鎮、鄭樓鎮、中揚鎮、倉集鎮、屠園鄉整建制劃歸宿城區管轄。第三次是2005年8月,撤銷城廂鎮和來安鄉,并入眾興鎮。第四次是2012年1月,經請示省民政廳同意后,撤銷來安、城廂、史集三個社區,并分別更名為街道辦事處。第五次是2020年8月,經省政府同意,撤銷眾興鎮,設立眾興街道,以原眾興鎮的東光、西湖、東華、紅光、五里、西康、前進、楊圩、周莊、詹廟、府苑、運南、眾東、東祥、顧集、桃源、洪南、葉莊、朱圩、劉橋、二橋21個居委會區域為眾興街道行政區域;設立城廂街道,以原眾興鎮的龍門、卜湖、南園、建南、陶圩、東風、城南、小圩、聯合、南門園、建華、界湖、五堆、姚圩14個居委會區域為城廂街道行政區域;撤銷八集鄉,設立來安街道,以原八集鄉行政區域和原眾興鎮的賈莊、魏灣、葛集、同興、雙安、朱樓、胡集、陳祠堂、蠶桑、劉集圩、徐園、來安、姜豐、張束、東和平、東安、葛二、陳大元18個居委會區域為來安街道行政區域;撤銷三莊鄉,設立三莊鎮,以原三莊鄉的行政區域和原眾興鎮的孫李、凌城、民主、史集、雙渡、程道、姜橋、紅星、滾壩9個居委會區域為三莊鎮行政區域;撤銷愛園鎮、里仁鄉,設立新的愛園鎮,以原愛園鎮、里仁鄉的行政區域為愛園鎮行政區域;撤銷盧集鎮、高渡鎮,設立新的盧集鎮,以原盧集鎮、高渡鎮的行政區域為盧集鎮行政區域;撤銷王集鎮、南劉集鄉,設立新的王集鎮,以原王集鎮、南劉集鄉的行政區域為王集鎮行政區域;撤銷穿城鎮、張家圩鎮,設立新的穿城鎮,以原穿城鎮、張家圩鎮的行政區域為穿城鎮行政區域;將原眾興鎮的楊集、林苗圃、大興3個居委會劃歸臨河鎮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