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十三五”期間,泗陽縣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徐宿淮鹽高鐵開通運營,泗陽昂首邁入高鐵時代。267省道、346省道、347省道加快推進,330省道建成通車,新建等級公路513公里,提檔升級農村公路396公里,創成“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運河泗陽港二期建成運營,新開通集裝箱航線5條,公鐵水一體化交通運輸體系加速構建。分淮入沂、黃河故道干河治理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成投用,被列入全國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新投運110千伏以上變電站11座,供電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城市功能品質不斷提升。累計改造棚戶區460萬平方米、老舊小區49個,新開發商品房面積438萬平方米,群眾居住環境明顯改善。新建改建城市道路26條,新增公共停車位1.6萬個,城市通達能力顯著增強。新建城市之家8個、街坊公舍19座,提升改造農貿市場6個,群眾生活更有“家”的感覺。鋪設雨污管網49.8公里,城市內澇問題得到一定解決。新建城市“九園”,新增公園綠地300萬平方米,市民出行300米即可步入綠色空間,成功創建省生態園林城市。田園鄉村建設蓬勃展開。農房改善三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累計建成農房項目33個、搬遷3.93萬戶。實施區域供水和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農村供水通村率、達戶率均達100%。李口八堡、盧集薛嘴等6個村莊建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新增美麗宜居村莊144個,農村田園風貌、地方特色愈加彰顯。
教育事業
“十三五”期間,在縣委縣政府堅強領導下,全縣各單位及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全縣教育工作取得了積極進步。
一是各類教育整體進位。優質教育資源持續擴大,新建泗陽海門實驗中學、育才雙語學校新校區,撤并村小教學點26個,提升改造農村寄宿制學校29所。學前教育穩步發展,新增省市優質園15所,省、市優質園分別達68所、9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城鄉之間組建6個辦學聯盟,學校標準化建設水平達標比例70%,比上一年度提高52%。高中教育優質發展,今年高考一本達線率26.17%,本科達線率88.48%,兩項指標連續七年位居全市第一。職業教育特色發展,全縣對口單招達線率、錄取人數位居全市第一,服裝專業建成省級高水平示范性實訓基地。二是教學條件不斷改善。強力推進“九校九園”建設,如皋泗陽北京路實驗學校和城南小學投入使用,實驗初中、雙語學校改造提升工程順利推進,3個城市之家幼兒園主體工程完成;信息化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投入1160萬元,新建20個網絡計算機教室、11個錄播教室,配備480套具備互動功能的班級多媒體設備,學校辦學條件有力提升。三是師資力量持續增強。公開招聘中小學教師276名,定向培養鄉村教師100名,首次通過“校園招聘、直接面試”招聘高中教師47名,教師缺口得到有效補充。啟動名師培養工程,獲評全國優秀教師1人,新增省特級教師4人、省級“領航”名師2人、正高級教師3人、副高級教師190人,申報市級學科帶頭人53名、骨干教師79名,師資配備持續優化。持續開展教育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全社會關心、理解和支持教育工作的氛圍更加濃厚。四是扶貧助學精準有力。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縣林中鳳凰教育基金等助學機構高效運行,深入開展“陽光助學”行動,采取減免獎補等多種形式對貧困學生進行資助,共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43萬人次、4484.88萬元,“群”眾扶貧助學資助低收入農戶大學生1878人次、327.6萬元,生源地大學生信用助學貸款發放近5000人、4000萬元。通過寄宿、代理家長、親情視頻等方式,農村留守兒童培養關愛機制不斷健全。
科技事業
“十三五”期間,泗陽縣不斷完善支持企業創新發展政策,推動重點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緊密合作,加快集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孵化生產、創新創業于一體的科技綜合體建設,全年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以上、企業院士工作站1家、產學研合作項目20個。加快創新型企業培育,推動“微成長”“小升高”“高變強”等裂變式發展,全年凈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省民營科技型企業10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46%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20%以上。引導企業發揚“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和知識產權創造,全年新增專利申請量2000件以上。堅持引才育才相結合,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引企入教”等制度,全年新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及團隊25個以上。
文化事業
泗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南宋抗金英雄劉世勛、明代織花機改革者盧廷蘭,近代數學家胡明復、著名地理學家和歷史學家張相文,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孫家正、天文學家漆貫榮等都出生于此。泗陽扎實推動文化改革發展,各項工作取得新成績。被命名為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全市唯一),江蘇省“書香城市建設先進縣”(全市唯一)。
“十三五”期間,泗陽已建成“縣有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鄉鎮(街道)有綜合文化站、村(居、社區)有文化活動室及農家書屋”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設施覆蓋率達到95%以上。縣文化館、圖書館被文化部評為國家一級館。全縣16個鄉鎮文化站有國家一級站2個,二級站3個,三級站5個。全縣有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
衛生事業
“十三五”期間,泗陽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醫療保障力度不斷加大,百萬泗陽人的健康水平明顯提高。全縣共有衛生健康機構455個,其中三級乙等中醫院1個,二級醫院3個;一級醫院41個;鄉鎮(街道)衛生健康服務中心19個;村居衛生機構250個。基本形成了以縣級醫療單位為中心、鄉鎮醫療衛生單位為樞紐、村居衛生機構為網底的覆蓋城鄉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體系。 基本公共衛生補助經費提高到65元 /人,新衛生應急暨120急救指揮中心建成使用。縣中醫院門急診綜合樓投入使用,新創成省示范村衛生室30個。新建村居綜合文化服務中心71個。2020年,縣第一人民醫院建成投用,250個村居衛生室全部達到省級標準,通過國家衛生縣城復審。運南、運北區域養老服務中心投入運營,“殘疾人之家”實現鄉鎮全覆蓋。
體育事業
“十三五”期間,泗陽縣不斷加強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同步規劃建設體育健身休憩設施,辦好全國“平原林海”自行車賽等品牌賽事,開發漂流、摩托艇等參與型體育項目,倡導全民健身新時尚,年內城鄉社區體育設施覆蓋率提升到80%,獲評省群眾體育先進縣。
民政事業
2020年,泗陽縣公共財政用于民生支出59.1億元、增長30.8%,70項為民辦實事項目順利完成。全力以赴穩定就業,發放穩崗補貼1768萬元,城鎮新增就業1.5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4017人。健全低保漸退緩退機制,拓展特困人員救助范圍,全年發放低保金2.1億元、救助金1.08億元。社會保障網不斷織密,新建標準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5個,完成400戶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